【大公报讯】记者华梦晴报道:气管癌是一种较罕见及死亡率高的癌症。医学界虽已确定吸烟是成因之一,惟尚未完全理解确切病因。香港中文大学(中大)医学院与环太平洋大学协会合作研究此罕见癌症近十年的全球流行病学,发现发病率与人类发展指数(HDI)、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遗传及生活方式多重因素相关。研究之后发现,全球平均发病率为2.9,中国的发病率则高达4.7,高于其他东亚国家。而全球气管癌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惟部分地区女性及青年发病率上升。研究结果已于国际著名医学杂志《Molecular Cancer》发表。
气管癌患者常见的征状包括持续咳嗽、咳嗽时痰会带血、吞嚥困难和声音变沙哑等。由于气管癌占恶性疾病比率低于1%,研究人员经常将此癌症与支气管癌和肺癌归为一类,因此医学界缺乏气管癌的最新研究数据。患者确诊时往往已届晚期,五年存活率不足三成。
中大医学院的研究团队通过“全球癌症观察站”、“五大洲癌症发病率”和“全球疾病负担”等资料库的十年数据,计算并分析出气管癌发病率及各风险因素的流行情况。研究估计,2022年全球气管癌整体新增病例有3474宗。按年龄标准化发病率(ASR)计算,每千万人中有2.9例。按年龄及性别划分,年龄介乎50至74岁长者的气管癌发病率较高。与女性相比,男性的发病率更高。各地区的比较结果为,中东欧的气管癌发病率最高。以国家而言,匈牙利的气管癌发病率远高于其他国家。
研究的第一作者、中大医学院赛马会公共卫生及基层医疗学院助理教授黄俊杰博士表示,欧洲和地中海地区的全球气管癌发病率较高的原因未明,可能与遗传和地理环境有关,需加强气管癌的预防的方法并深入探索遗传与外因之间的关联。
研究的共同通讯作者、中大医学院赛马会公共卫生及基层医疗学院研究助理教授钟陈雯博士表示,研究之后发现气管癌发病率与高HDI指数、吸烟、酗酒、不良饮食及缺乏运动等因素相关。需及早介入应对这些可控风险因素,加强健康教育,为高风险人群提供必要支援及资源,以降低气管癌发病率。
过去十年,全球气管癌发病率呈下降趋势,男性和长者的跌幅较大。女性和青年(15至49岁)的发病率却未有显著下降,甚至在一些国家呈上涨的趋势,如爱尔兰、哥伦比亚青年发病率高。而女性群体中,气管癌发病率上涨的趋势最明显的前三个国家分别为哥伦比亚、挪威及科威特。
研究团队认为有需要进一步研究癌症在中国等国家的趋势。全球平均发病率为2.9,中国的发病率则高达4.7,高于韩国、日本及蒙古等东亚国家。中国内地女性的发病率相对平稳,长者的发病率亦呈潜在上涨的趋势,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原因。
研究的高级通讯作者、中大医学院赛马会公共卫生及基层医疗学院黄至生教授指出,气管癌整体发病率下降,但部分地区青年人及女性的发病率不跌反升是一大警号,建议加强健康教育及介入措施以防发病率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