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中心产品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品展示 > 大口径珩磨管

苏定强院士获2023年江苏省基础研究重大贡献奖

发布时间:2025-02-03 作者: 大口径珩磨管

  2024年11月7日,全省科技奖励大会在南京召开,隆重表彰2023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获奖单位(集体)、企业和个人。省委获得“2023年度省基础研究重大贡献奖”,信长星书记为苏定强院士颁奖并邀请其到主席台第一排就坐,共同为获得省科技奖的代表颁发奖励证书。

  苏定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南京大学教授、博导,中国天文学会名誉理事长,是我国天文光学的先驱和领军人,他的主要创新成就和在国内外的重要影响有:

  (1)在国际上首创被命名为苏俞周(SYZ)中继镜的光学系统,首次实现折轴系统和卡塞格林系统共用同一个副镜的思想,得到国际天文届的高度好评,在中国2.16米望远镜和国内外一些大望远镜中应用。

  (2)在国际上首先提出镜面形状连续变化的常规不能够实现的主动变形镜光学系统,开辟主动光学的新方向。

  (3)他采用主动变形镜光学系统,突破国际天文界长期以来大视场望远镜不能兼备大口径的瓶颈,创新提出新类型的、世界上口径最大的大视场望远镜郭守敬望远镜- LAMOST,使我国开展国际领先的大规模光谱巡天成为可能。LAMOST建成后取得大量国际瞩目的成果,至今连续在国际大规模光谱巡天领先10多年。主动变形镜光学系统是郭守敬望远镜- LAMOST和中国天眼- FAST这两个中国天文大科学装置的核心技术概念创新。

  (4)苏定强于1972年在国际上独立提出一种评价函数,基于此编制的光学优化设计软件用于天文光学系统的研究和我国天文界所有光学望远镜和仪器的设计研制约三十年,比现在国际上广泛使用的采用同样评价函数的美国Zemax光学设计软件早二十年,为中国天文光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5)苏定强是我国主动光学的先驱,他先后建成我国第一个薄变形镜面主动光学实验装置和第一个拼接镜面主动光学实验装置,有多项创新——首次提出将阻尼最小二乘法用于线性问题,首次提出严格的子镜共焦方法和面形操控方法,为我国第一个天文大科学装置LAMOST(郭守敬望远镜)的立项和研制,及后续建造大口径及超大口径望远镜提供了关键技术与方法支持,在我国其他领域也得到普遍应用。

  (6)提出同时消像差的透棱镜大气色散改正镜,被用于国内外多架望远镜上;提出突破望远镜口径尺寸限制的、与望远镜主光学系统解耦的条状透棱镜大气色散改正镜,为我国实现世界上最大口径的光谱巡天望远镜创造条件。

  (7)在60年代就领导研制成中国第一个李奥(Lyot)双折射滤光器,掌握国外不公布的技术方法,开辟了自主研制之路;后经多位专家持续努力,我国已变成全球上研制双折射滤光器水平最高的两个国家(中国和美国)之一;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仅由南京天光所研制的双折射滤光器就有数十台出口至多个发达国家。

  (8)苏定强院士长期深入致力于望远镜光学系统的研究,提出很多创新的见解,并且对望远镜的安置方式也有研究,例如,他首先提出了我国空间站的巡天空间望远镜与空间站共轨伴飞的思想。

  苏定强是国际著名同领域专家公认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最强的专家之一,对中国天文事业的发展有高度的责任感。70岁左右他仍在南京大学坚持继续学习,并给学生开设“广义相对论基础”课程。目前虽已88岁高龄,依然坚持科研,引领团队探索国际前沿的十米级超大规模光谱巡天望远镜光学系统新方案,并坚持亲自撰写科研论文。

  苏定强院士曾先后荣膺11项国家和省部级奖项,其中以第一获奖人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和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等9项成果。为表彰其贡献,第19366号小行星被命名为苏定强星。

  基础研究是原始创新的源头及核心技术的关键,江苏省基础研究重大贡献奖是表彰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优秀科技工作人员。本次授奖,充足表现了江苏省委、省政府对苏定强院士和南京天光所相关科研团队所取得成就的高度认可。南京天光所全体人员将认真贯彻执行中国科学院党组的要求和本次江苏省科技大会的精神,以苏定强院士为榜样,传承老一辈科学家追求卓越、勇于创新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潜心做科研的科学家精神,夯实基础、奋发努力,聚焦抢占科技制高点,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只是出于传递信息的需要,并不代表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别的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若不希望被转载或者可以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陈芬儿院士团队:八步连续流全合成维生素B1工艺研究 Engineering

  丁烈云、缪昌文院士团队聚焦星壤基材料研究,助力月球基地建设 Engineering

  赵春江院士团队与中国农大合作研发新型电动拖拉机,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Engineering

  侯立安院士团队:可生物降解塑料取代传统塑料助力碳减排 Engineering

  周孝信院士团队:我国电力系统灵活调节能力需求探讨 Engineering

  FCS 文章精要:南京大学叶翰嘉副教授团队——从维度角度重新审视多维分类问题

  FIE Perspective:杜祥琬院士——我国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战略与路径思考

© 2016-2018 企鹅电竞直播官方下载_电竞直播官网入口 版权所有 津ICP备14003658号-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