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上午,中船动力(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船动力集团)中船三井造船柴油机有限公司技能专家范红健放下手上的工作,便着手准备下午要参加的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评审工作。“这位可是上海临港新片区成立以来第一个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高技能人才!”范红健的同事难掩自豪地介绍,而他本人只是腼腆地笑着。
工作的16年里,范红健始终坚守在一线,从事机械加工、数控加工工作。之所以愿意一直当工人,他坦言:“在中船动力集团,工人成长有通道,只要肯学习肯努力,就能成长成才。”
中船动力集团是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核心船舶动力配套企业。核心经营事物的规模涵盖低、中、高速船用发动机,以及分布式能源、核电及民用应急机组、大气污染治理系统等应用产品及服务,成立四年来,以年均超过15%的增长率成功跻身百亿级企业行列。该企业具有相对完整的研发、配套、生产和服务体系,是船舶动力行业的领跑者。
高精尖的产品、庞大的经营事物的规模,这些都对技能人才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船动力集团自主评选工匠,完善激励政策,搭建成长平台,全方位架起技能人才成长阶梯,让广大有“手艺”的工人脱颖而出。
今年7月13日,中船动力集团首届“动力工匠”出炉。他们中有掌握绝技绝活的技术能手,有刻苦钻研、追求极致的“明星”工人,有取得国内领先成果的发明大师,也有运用个人技能带领团队解决疑难的好师傅。
沪东重机中高速机制造部装配作业区发动机装配技师顾剑勇便是其中一位。刚刚获得这项荣誉的他难掩内心的激动:“来之不易!评选‘动力工匠’是中船动力集团对技能工人的重视。”
顾剑勇从事的是军工、核电项目的生产工作。从一名技校毕业的初级工成长为技术骨干,他攻克了多个技术难题,助力公司多项生产和科研重点项目圆满完成。“平日里,我始终牢记我们的产品是支撑我国海军走向深蓝的重器之一,要严格把控好产品出厂前的最后一道关,坚决不让有瑕疵的产品出厂。”
不仅如此,他还注重团队人才教育培训,主动利用业余时间对班组员工做培训,帮他们快速掌握各类新机型的装配调试技能。这次获评“动力工匠”让顾剑勇身边的工友们更看重细节和学习,点燃了大家的创新创造热情。
从1600名技能工人中脱颖而出,顾剑勇觉得这不仅是光荣也是责任,让他对今后的工作有了更加明确的定位。“我要持续学习和做好传帮带,带领工友们开展和攻关更多的课题。”
截至目前,中船动力集团现有全国劳模2人,省部级劳模5人;省部级工匠2人,市区级工匠13人。
“加强工匠体系建设,做好各级工匠的选树命名,积极探索大国工匠培育工作是我们下一步的计划。”中船动力集团党委副书记裘春华说,“我们大家都希望通过榜样的力量,带动更多人才迅速脱颖而出。”
“中船动力集团的技能主体工种较为广泛,包括产品装配及调试(含钳、电)、机械加工、产品及设备维修(含钳、电)、计量及测试、铸、锻、焊、热处理等。随着产品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我们会依据公司业务发展的策略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建立定制化的技能人才教育培训激励体系。”中船动力集团党群人事部主任盛闻英介绍,“我们建立了关键技能专业领域,每3年会评聘技能专家,达到这个水平就能够轻松的享受对应的待遇和薪酬。”
为了鼓励更多工人钻研技能,提升技艺水平,中船动力集团构建了两层六级技能人才成长通道,设置高级技能专家、技能专家、技能骨干等序列。技能人才受聘期间履行相应的岗位工作职责,享受相应的岗位待遇,其中薪酬待遇与市场行情报价接轨,基本岗位薪酬为所在单位对应层级的管理干部的基薪。同时,技能人才享受相应层级管理干部的履职待遇,比如差旅、医疗、交通等方面。作为最高序列的首席技师能享受到中船动力集团领导班子副职级待遇。
与此同时,公司积极培育以岗位贡献为基础的特级技师,范红健便是其中之一。“我是中国船舶集团的第一批特级技师,享受正高级待遇。”他说。
然而,能享受这些待遇可没那么容易,特级技师需要从具有高超技能并作出突出贡献的高级技师中考评和聘用。范红健以他自身的工种为例讲到:“零件的机械加工以及数控加工很精细精密,有些精度要达到0.01毫米。尤其是现在的双燃料主机,以前燃料是柴油,现在变成液化天然气,对零部件的要求更高。因为如果安装的时候密封性能不好,便会漏气,气体无色无味,你根本就感觉不到,所以对工艺技术和工人的技艺要求更高。”
“作为特级技师不仅要有高超的技艺,还要有专利、发明创造,在工作中为企业解决瓶颈问题。”范红健自豪地说,“我一共有十几项国家授权的专利。”
“只有提高技能人才待遇,切实增强技能人才的荣誉感、自豪感、获得感,才能让一线技能人才愿意扎根企业。”盛闻英说,“技能工人收入的增长跟自己的技能水平是完全相关的。薪酬等级的设置能让大家清晰地看到努力的方向。”
目前,中船动力集团有生产一线%,其中,中国船舶集团特级技师6人、高级技师47人、技师209人。
“目前,我们高端的、领军的技能专家还比较匮乏。”裘春华说,“尽管总体上看我们形成了一个鲜明的梯队,但是我们的特级技师,目前还是凤毛麟角。”
“因此,我们应该更多关键领域或大型项目作为牵引,为技能人才搭建起展示的平台。”裘春华举例说,“郑常枫是从事机械加工的,他能够迅速成长起来,是因为他加工的零部件十分重要,他在岗位上显示出自身的价值。而这个岗位也给了他充分展示和历练的机会,所以他才能成功。”
郑常枫是出席中船动力集团“国企开放日”座谈会的唯一一位技能工人。他是一名数控车工技师,也是2024年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的获得者,被公司聘任为技能专家,享受科级干部待遇。
郑常枫所做的工作是为海军舰船的发动机加工缸盖。“如果说发动机是心脏,缸盖就是心瓣,加工质量决定心脏动力。一个缸盖上百个技术参数分毫不差才能确保质量。”郑常枫介绍。
由于缸盖与高强度连接件的品种、规格有数百种;材料、规格不一,加工技术参数也不相同。初次上手,他就失败了。为了攻克这个难关,他一次次在刀具受力、参数修改等方面做着选择,慢慢调整刀具给予工件的压力,找到最佳平衡点,最终攻克这个难题。“实际操作和参与重点项目,让我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郑常枫说。
“这两年公司整体的大型项目慢慢的变多,制造的难度、专精的程度也慢慢变得高,将来会快速涌现出一批技能人才,用他们孜孜不倦的匠心为改革发展注入源源不竭的动力。”裘春华对此满怀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