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消息(平晋恩 、梅广、崔梦真):素有“筑路铁军”之称的武警交通五支队目前在全国5省担负工程项目施工和责任区域内的大型自然灾害抢险救灾任务。该支队自2009年7月1日纳入国家应急救援力量体系以来,他们把部队装备保障能力作为提高部队战斗力水平的基础工程,精心锻造打赢利剑,着力打造应急抢险救援精锐之师,先后圆满完成四川汶川“5 12”、云南彝良“9.7”、芦山“4.20”特大地震灾害,舟曲“8 8”和云南巧家特大泥石流灾害,陕西西汉高速公路塌方和三峡水电站等30余次抢险救灾任务,连续6年被上级表彰为装备管理先进单位,受到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2010年7月13日,云南省巧家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一条高15米、宽8米、长300米的泥石流堆积物构成的堤坝把牛栏江近半水面淤塞,导致江水改道,严重威胁着小河镇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部队闻令而动,60多名官兵携30多台套机械紧急开赴云南巧家灾区。经过近40天艰苦奋战,官兵们清理转运土石40余万方,爆破巨石10万余方,疏通河道14公里,修缮损毁桥梁1座,所有参与抢险机械车辆设备完好率从始至终保持98%以上。
支队张权年支队长对此感慨地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们在执行这样的紧急抢险救灾过程中,依然严格执行装备维护保养制度,表面上看浪费了时间,实际上却大幅度的降低了机械装备的 发病率 ,有效地提高了抢险作业效率。”
“爱装就是爱生命,保装就是保战斗力。”在该支队,不管工作再忙,任务再重,每周的机械日常保养雷打不动,每月车勤专题教育雷打不动,每季度装备管理总结讲评雷打不动,形成了党委统管、全员齐管、管用结合的良性管装制度。实践中,他们探索了“建、用、修、管、考”科学化管装模式,建立完善了领导决策、教育引导、人才教育培训、动用审批、性能监控、调配交接、安全管理、考评奖惩等8个长效机制,确立了“全程监控、精确保养”的理念,确保了机械装备保养规范。
精力向管装聚焦,经费向爱装倾斜,这是该支队装备工作一贯坚持的原则。每年除了上级下拨的装备维护保养经费外,他们还多方筹措资金,增加预防性保养和普查性保养,缩短维修保养的周期。结合装备性能和使用情况,不间断地实施装备全面普查,官兵对查出的问题进行专项整治,把故障消除在萌芽状态。同时,这个支队还注重多措并举,打好静态中装备维护保养主动仗,使装备完好率常年保持在98%以上,确保了一有突发抢险任务,装备可随时出动到位,随时展开救援。
近年来,抗震救灾、抗洪抢险、抗旱保苗、施工任务突击等大项任务一个接一个。随着军队多样化任务持续不断的增加,任务渠道不断拓展,该支队主动在任务中借势砺剑,强化人装结合,逐步的提升装备使用效能。
去年3月,云南省大部分地区遭遇旱灾,部队奉命分别在保山市3个县区执行抗旱保苗任务,80余台机械设备不分昼夜,连续作业施工。在开挖引水渠的过程中,由于施工现场土质松软,轮式装载机、挖掘机经常发生淤陷,严重影响了施工进度。为客服施工中轮式装备易淤陷的困难,装备工程师王吉勇带领技术骨干,认真分析装备的技术性能,反复推敲编制实施工程的方案,最后决定采取履带式挖掘设备负责开挖沟渠河道,轮式挖掘装载设备协作转运土方,整修边坡,使每一件机械装备都发挥了最大效能,极大提高了施工的速度。
“闭门造车”编经验、想方法,对提高装备的保障能力意义不大,只有通过在参与抢险救灾任务总结出的经验、方法,才最实用、最宝贵。
部队在新疆素有“百里风区”之称的星星峡戈壁担负国防施工任务时,正在实施备料作业的一台装载机突然熄火。修理工王健鹏凭经验判断,应该是滤芯被沙尘堵死。他找来操作手袁峰,经过反复试验,加装了自制的干湿混装型滤清器,将滤芯的清洗周期由理论上的一天清洗一次洗延长到两周清洗一次,大幅度的提升了发动机的工作效率。支队长苗承祥及时要求装备保障人员将这些小经验、小革新汇编成《高温沙漠区施工工程装备操作维护小窍门》,推广到在新疆戈壁担负施工的部队,作为高温、风沙条件下工程装备操作维护的参考。
刀在石上磨,剑在战中铸。该支队在任务实战中见招拆招的做法,大幅度的提升了装备的使用效能,有效地推进了部队战斗力的整体提升。
担负新疆红(山口)至鄯(善)县公路的路面铺筑时,部队现有的LTY8型摊铺机是一台服役已经近8年的老设备,最大摊铺厚度为24厘米。由于工程要求的碎石基层技术指标为30厘米,必需两次摊铺才可以做到。为提高摊铺速度,机械工程师王吉勇和张栓柱认真研究说明书、查阅技术资料,最终确定用特种锰钢制成倒“L”型垫块加在摊铺机提伸熨平板的大臂油缸与主机连接处,使熨平板活动范围增加6.7厘米,一次摊铺就可达到一定的要求,进度提高了一倍,而且每公里可节约费用3万余元,
这是该支队不停地改进革新人才教育培训思路,统筹规划好不一样的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岗位装备保障人才的培养方案,设计好各类装备保障人才成长发展的“路线图”,采取分层次推进,分步骤展开,多领域锤炼、复杂环境摔打等形式,培养了大批一专多能、创造力强的复合型装备保障人才,为打赢应急抢险救援主动仗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近年来,根据部队抢险装备的主要构成要素,他们充分的利用培训基地、国民教育、军队院校等培养教育资源,采取任职交流,换岗锻炼等形式,不断夯实装备人才的专业方面技术基础,运用“考、比、拉”等多种训练手段,着力提高装备保障人才在复杂条件下快速保障、精确保障的能力素质。在人才使用上,他们坚持在使用中培养,在培养中使用,防止和克服了人才的不合理流动、闲置浪费等问题。同时,他们还把群众性比武竞赛融入到岗位练兵的所有的环节,积极营造“靠能力进步,靠素质立身”的浓厚氛围。
人才牵引装备兴。几年来,交通五支队党委牢固树立这个理念,积极鼓励官兵自学考证,并报销相关学习费用。在党委的支持下,担负装备维护保障任务的人员中有70%的取得了技能等级证书,30%的人员达到了“一专多能”,一大批能指挥、懂操作、会维修的复合型、专家型人才脱颖而出,涌现出了全军优秀技术人才一等奖的王志勇、获得武警部队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的机械工程师王吉勇、“修理大拿”张栓柱等17名各类“技能标兵”。